溫濕度調節箱是科研、工業和產品質量控制中的關鍵設備,其測量結果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實驗數據可靠性與產品合規性。為確保其長期穩定運行,定期校準至關重要。
 
  一、校準周期
 
  校準周期需結合使用頻率、環境條件、設備精度要求及自身穩定性綜合確定。通常建議周期為12個月。在以下情況下,需縮短周期:
 
  1.高頻次或高強度使用:設備長期處于極限溫濕度條件。
 
  2.對結果準確性要求高:如醫藥、計量等領域。
 
  3.設備經過維修或搬遷:可能影響其測量性能。
 
  4.歷史數據出現顯著波動:表明設備可能已出現偏差。
 
  二、校準方法
 
  校準工作應遵循國家或國際標準(如JJF1101-2019《環境試驗設備溫度、濕度參數校準規范》),通常采用以下方法:
 
  1.準備工作:確保箱體清潔,選擇符合要求的標準器——通常為多個經溯源的精密溫濕度傳感器,其精度應高于箱體標稱精度至少3倍。
 
  2.布點設置:將標準器傳感器置于箱內有效工作空間的關鍵位置,如中心點及四個上角,以全面評估空間的均勻性。
 
  3.校準執行:
 
  溫度校準:在常用范圍(如-40℃至+150℃)內選取至少5個點(包括上下限)。在每個點穩定后,同時記錄箱體顯示值與各標準器讀數,計算偏差與均勻性。
 
  濕度校準:在設定溫度下(常選25℃、40℃),選取至少5個濕度點(如20%RH至95%RH)。同樣待其穩定后,記錄并比較數據,評估濕度準確性。
 
  4.數據分析與調整:
 
  校準完成后,計算各測量點的偏差、均勻度及波動度。若所有數據均在最大允許誤差范圍內,則校準通過,并出具校準證書。若發現超差,需對設備進行維修或調整,然后再次校準,直至合格。